【转自皮革和制鞋网】作为国内最大的制鞋产业基地之一,公认的“中国制鞋行业自主品牌区域集聚度最高的城市”——温州,是鞋业绕不开的话题。“温州鞋”的一步一趋,一顿一扬,牵动着媒体和业界的视线。近年,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,特别是受民间借贷风波及行业外投资失控、资金链断裂的波及,温州鞋业处于困难与机遇并存的时期,有一部分鞋革企业陷入生存危机,关停或破产;同时,行业也正在不断探索和推进“转型升级”,期待明天会更好。本刊曾于2013年初刊登报道温州鞋业形势的文章《蛇年看鞋业——温州各鞋革行业协会看2013》。临近年关,本刊记者再探温州,关切2013年“温州鞋”在毅然前行路上的喜与忧、思与变。
【分工协同日臻成熟】
据记者观察,温州近年出现较多具一定规模的鞋企,悄然调整了企业发展战略,砍掉营销环节,专门为本地品牌企业做贴牌生产。与之相反,部分品牌企业的自主生产比例持续“做减法”,转而主抓营销和研发——“放生产,抓两头”。
上述现象在聚集了奥康、红蜻蜓、日泰、蜘蛛王等品牌大企业的温州永嘉县制鞋基地尤为明显。永嘉县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柯国杰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,企业间分工协同发展,是永嘉鞋业的特点,近几年趋势更加显著了。据介绍,光围绕奥康等4、5家品牌大企业的贴牌鞋企就不下30家,占到全县制鞋企业的近3成。在“放生产,抓两头”上,蜘蛛王鞋业推陈出新力度尤大,几年间蜘蛛王陆续引入多家代工生产企业,联合重组形成独立经营与核算的分公司,生产放给他们做,企业高层则集中精力抓营销和研发。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,2013年蜘蛛王市场的发展、品牌的提升、产品的采购订货模式、品质的监控工作、终端的形象等都焕然一新。
【生产方式精益求精】
去年年初记者采访温州各区鞋业协会,各协会会长、秘书长对于“今年要素价格会不会下降”的回答众口同声:不可能。劳动力成本、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常态,加上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,构成了2013年鞋业的大环境。再则,相较于国内各鞋产业基地,温州制鞋的成本更高,与竞争对手“拼价格”已丧失比较优势。
但是,危机也考验企业家的应变能力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多数企业正在积极转变和升级生产方式,调整发展策略,应对“高成本时代”。
“采用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工艺,努力提升鞋类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”已由行业共识转化为行动。龙湾龙珠鞋材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龙江向记者透露,2013年鞋厂采购的鞋底单价普遍较往年高,质量更好的T B U材料鞋底,基本取代了过去广泛使用的橡胶组合底。对此,龙湾区鞋业协会秘书长蔡燕炯认为,这从侧面反映出鞋企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迫切要求,温州鞋业正在改变过去“跑量”求增长的做法,转而走中高档路线、精品路线,注重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高。据了解,“中国鞋都女鞋基地”龙湾今年已有多家企业开始生产工艺水平更高的精品真皮女鞋,打出女鞋差异化的一张王牌。
【电商渠道风生水起】
大张旗鼓发展品牌实体店体系,曾是温州鞋营销策略的不二法门,如今电商的兴起让鞋企有了更多的选择。线上线下销售双向融合,打开市场营销的另一扇大门。据记者了解,以奥康为代表的大企业在2010年前即已进军电商,而温州多数中小鞋企从2012年前后开始重视电商渠道,短短数年间,电商迅猛发展,几呈燎原之势。据统计,2012年温州鞋类电商交易量占淘宝总交易量近50%。
凭借在线下业务中积累的市场优势,2013年,温州品牌鞋企在线上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。记者得到部分品牌大致数据是:全年电商销售额,奥康4亿多元(“双11”约9000万元),同比增长约25%;红蜻蜓2~3亿元(“双11”约7000万元),同比增长约15%;康奈接近1亿,(“双11”约1350万元),同比增长约300%;卓诗尼约8000万元(“双11”约2700万元);康特鞋业1亿以上。
【设计研发空间广阔】
在鞋业“转型升级”的艰难爬坡中,设计和研发无疑是重要引擎。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温州研究所执行所长方岩,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,温州制鞋技术整体进步缓慢,可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。
相对来说,温州制鞋企业偏重营销创新,技术创新力度尚有待进一步加强。方岩指出,在同等条件下,台湾鞋企一条流水线生产800双鞋,而温州达到1500双。温州赢在效率,输在品质。温州鞋产品升级,企业应彻底抛弃“以牺牲品质换取生产效率”的思维,致力于品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生产流程标准化的提升。
在设计和研发方面,2013年温州外贸鞋企表现可圈可点。据业内人士观察,年初以来一批原先以OEM以主的鞋类贸易公司,纷纷成立了开发部“把设计抓起来”。这些企业正在整合资源,改变角色,由贸易型转向融合研发和生产。据分析,他们的动力一方面来OEM过度竞争后的低利润压力,另一方面也来自对国际市场“春江水暖”的先知先觉,看到“老外”现在也喜欢找有研发能力的代工厂做配合。